【思考与决策】抛弃“确定性”——要注意到异常现象,首先从自我认知开始
在做某件事情,被迫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总是会为自己编造借口, 比如:
我不够格
我感觉还没做好准备
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我还没遇到合适的机会
我没时间
除非找到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案,否则绝对不会开始行动。
然而,在混沌态的现实世界中,绝对的确定性是很难以得到的,甚至是不可能得到的。
我们必须以不完善的信息为基础,用粗略的数据来做决策 —— 但这下意识会被人所拒绝。
其实吧,作为一个正常人,下意识的去寻求绝对、 寻求已知已经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了。
并且在互联网的信息茧房加持之下,更是为这种心态注入了强大的原始燃料。
我们总是会试图这样做:在不确定性之中寻找正确性,在混乱中搜索秩序,在歧义中寻找正确回答,在错综复杂中寻找坚定。
写出来是有些可笑,又不是做题,哪有那么多对的错的、真实的虚假的。然而我却很难以笑出来。
因为我也有很多时候是在寻求“唯一解”,自顾自的麻痹自己。
现实中许多强加因果的错误判断也是人们寻求确定性的一个可供观察的切面, 比如最近的: “小孩因为吃了砂糖橘所以引起肠套叠”, 或者诸如:“我今天拉肚子是因为我昨天吃了外卖” —— 这仅仅只是在既定事实发生后思考层面的逻辑谬误,并不会影响什么,但这一份逻辑谬误的诞生原因却值得我们停下来思考思考。
我觉得这种思考回路是非常危险的。以小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我催眠,你或许就会习惯这样想了…… 最终导致丧失与未知事物共处的能力。
《人类简史》的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就写过:
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尝试控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尝试着去理解它。
还有一个稍有启发意义的小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某人丢了钥匙,他知道自己把钥匙丢在了黑暗的街道上。
在他发现钥匙丢了后,立马就去路灯下苦苦寻找。
这就是一个直观的、我在上面反复提到过的“寻求确定性”了,由于这一份来自本能的渴望,让我们不敢冒险走入黑暗之中,所以无论状况变得如何差劲,我们都会停留于现状。
我再来举个日常生活中小例子:
- 问:在学校里和宿舍的人无法和谐共处,甚至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要怎么做?
- 答:那当然是继续待着,要么持续忍受,要么爆发对抗。
至于寻求更上级力量帮助、或者是换宿舍……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在这里了,所以我要用“内部的”“可预见结果”的方式给消化掉。
甚至后面那个“爆发对抗”都不一定会决策成立, 因为就算是这样也会让人在这个小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后续的未来产生一种不确定性 —— 哪怕这个决策相对于前一个而言在99%的情况下可预见的收益都会更大, 但就算是这样,也会有人拒绝做出这样的决策。
看到没,都犯不着对号入座,只要你善于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总是反复使用相同技巧的来试图提升ROI的营销人员、想创业的同时放不下自己稳定收入工作的职业人士、总是针对竞品仿制/改善而拒绝试错与创新的各大企业……
丧失与未知事物共处的能力后,就等同于放弃了进步,选择了停滞。
而一个放弃进步的人,在某一天遇到重大挫折时,他作为一个人的可选择机会和耐操性就会受到极大地考验,这往往代表了危机。
到这里其实还可以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论点, 那就是所谓的“35岁危机”或者是“中年危机”。
我想,如果能在现状中发现潜藏的危机,不沉迷于现状、满足于现状。 就能够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将“危机”消于无形。
要做到正确的决策和思考,需要做的唯有: 前进,而后经历混乱,再从中取得突破
科学研究如是,人生规划亦如是。
方法论
上面描述了正常人是如何沉溺于温暖港湾,渴求确定性的。
接下来我就要来讲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了。
那就是如何抛弃确定性,接受不确定性。
如果我们要与“不确定性”共舞, 总结下来其实只有两点核心关键点必须得拿出来说道说道。
1、注意到异常现象
2、直面它,然后超越它
认知自己
我们要注意到异常现象,首先要做的是认知自己。
自己为什么会无视掉异常现象呢?
在幼年时期为了方便管理。 孩子们被灌输的观点基本都是二元论,大人们会教导孩子将所有事情归根于两类【好的和坏的】。
比如刷牙和洗手都是好的,而如果有陌生大人和你打招呼则是一件坏事。
伴随着这种心理教育方式长大,就很容易陷入盲信与笃定的旋涡中——从好的视角去看,这件事全是好的, 从坏的视角去看,这件事全是坏的。
上网上多了更是会变得越来越魔怔,基于大数据推荐机制和大脑奖励机制,你总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那么多人认同…… 最终在大衣的掩藏之下,躯干中所残留的只有 “狭隘”。
(以批判性视角去刷刷知乎、看看贴吧首页推荐,就可以感受深了)
从好的方面去期待坏的行为,亦或者是从坏的方面去期待好的行为,你根本就不会这样去做,因为这和你的童年时期的心理教育方法存在着极大地差异。
偏激一点的还会认为:“所有不完全和不绝对正确的东西都是完全错误的。”
这种过度简单化的做法是有助于儿童时期的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
然而你长大了后,却仍然很难以去摆脱这一份理论的影响。 我们总是会想把所有人和事放进条条框框里收纳整齐,形成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哇!经过我的整理,我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我让一个混乱态的世界恢复了秩序!”
也就是我们会选择性忽略掉异常现象,以此消除不确定性。
或者假装他不存在 【某些异常现象只是极端的异常值或测量误差而已】, 从而说服自己。
这种思考和“房间里的大象”稍有共同点,但本质还是不一样的, 房间里的大象是从社会性角度诞生的思考,它是明目张胆地忽略与否定,比如国人面对“吸烟有害健康”。
而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选择的是自欺欺人。
这种态度终有一天会让我们付出极大地代价,
确定性与傲慢自大
发现的最大障碍,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博学。
有一种东西,叫做 “未知的已知事物” ,他指的是我们自以为知道某些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知道。
- 比如说起行情一套一套的炒股老哥。
- 比如说起两性关系滔滔不绝的母胎单身老哥。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牢牢地掌握了真相,我的立场是坚不可破的,然而实际上只要遇到一阵狂风就会被吹倒。
某个问题只要在百科上查了两分钟就可以让我们“成功的学到了正确的知识”,从而给出坚定的答案。
一边滔滔不绝假装知道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东西,一边却无视那些与我们坚定的信念相矛盾的事实。
确定性使我们忽视自己的无能,我们的自我膨胀到了拒绝知识真空, 说不出:“我不懂” “我不了解”, 这就是 傲慢的体现哦。
如同我最开始举的那几个例子一样, 遇到了未知和不确定的领域时怎么办?在巧合中建立因果关系就行了。我们越是借助激情和夸张的手法说出我们对真理的看法,我们的自我就越是膨胀,向着名为“自大”的深渊越跌越深。
傲慢和自大的本质中,就藏着我们对于“确定性”的这一份强烈需求。
知识的真空令人恐惧, 所以我们用荒诞的说法和故事来填补空白。
我们害怕生活在一个充满怀疑的状态中,所以我们编织故事,将其视为真相。
比如:【地球就是世界的中心】 这个说法真的很棒不是么? 既消弭了未知,还附带了一个让人拥有身份认同感的好故事 —— 整个宇宙都是围绕着我们转动的,我们是特别的!
直到之后被哥白尼否定 —— 你才是绕着别人转的。
人总归有感性的一面,让无聊的数据和一个好故事对抗,故事多半会占上风,我们听信了故事后,就将逻辑和怀疑抛到脑后。
嗯…… 政客和媒体都深谙此道, 在遇到他们看似明确的观点时,就要小心了。
自以为自己知道的 “未知的已知” 就是我们自我意识觉醒路途上的最大阻碍。
尾声
好吧,我上面基本把我们面对“确定性”时会产生的态度都总结掉了。
为什么我们要抛弃“确定性”, 以及我们为了这一份“确定性”会做出什么行为,这些行为又是为什么。
上面所有文字, 为的都只是方法论中第一点:注意到异常现象
直到这里,都还只算是脑内的思考风暴, 并没有落于实地。
我们知道: “确定性” 是什么。
我们知道: 为什么我们如此的渴求“确定性”,以及我们为了这份安心感会做出什么
我们不知道:当我们认知到自己的错误态度后,怎么解决、怎么改善呢?
这篇没讲完,剩下的部分咱们分割一下留到下篇博客里。
下一篇咱们在来落到实地扯一扯,如何直面它,然后超越它。也就是如何去 “拥抱不确定性” 。
To be continue——